水产养殖尾水主要来自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代谢产物、饲料残留物等。其特点包括富含有机负荷、高浓度的氮和磷、延缓水体自净能力及高度可溶性和悬浮性。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一般会用“三池两坝”模式,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和生态净化池。处理流程首先通过沉淀池进行初步固液分离,随后经过过滤坝进一步去除悬浮物,接着在曝气池中利用化学办法来进行处理,最后通过生态净化池进行生物处理。
以“二坝三池+稻田”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为例,该模式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态系统,利用内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等协同作用,经过物理和生物双重处理,达到去除或消减水中污染物的目的。稻田实行水稻与紫云英轮作,无需用药、施肥,稻田四周开挖环沟,环沟内种植挺水植物或漂浮植物,对养殖尾水做处理。
总结来说,水产养殖尾水处理需要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以实现养殖尾水的有效净化和循环利用。
1. 氨氮:养殖鱼类排泄物中的氨氮是养殖尾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尤其是在高浓度时,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存活。
2.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氨氮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对水生生物同样具有毒性,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会导致鱼类肝脏组织损伤,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存活。
3. 硝酸盐:硝酸盐是含氮有机物经过无机化作用的最终阶段产物,虽然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较小,但当浓度超过安全水平时,会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
4. 有机物:养殖尾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未被鱼虾蟹等利用的残饵和养殖水产品的排泄物,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质恶化。
5. 磷:磷是藻类生长的关键元素,过量的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赤潮等环境问题。
6. 重金属: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饲料中的添加剂有几率会使重金属污染,这些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都有潜在的危害。
7. 药物残留: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可能会在尾水中残留,这些残留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降低和去除养殖尾水中的污染物,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过滤、化学絮凝、生物处理等技术。其中,生物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微生物法等,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尾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物质,以此来实现水质净化。
需要注意的是,养殖尾水的处理不仅要注重对已有污染物的处理,还应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生成,如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饵、定期清理池塘等,以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坝三池+稻田养殖尾水处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养殖尾水处理方式,它通过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智能管控,包括在线监控、水质监测、智能曝气等技术。这种模式不仅仅可以有效地净化养殖尾水,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并提高养殖水体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显著。
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江苏省的一个养殖尾水处理项目中,尾水净化区占地面积26亩,对450亩河蟹养殖尾水进行了有效净化,使排放的养殖尾水达到江苏省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此外,该模式还可提升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然而,该模式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例如污染负荷低、尾水排放少、下方有农田存在等。尽管如此,二坝三池+稻田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仍然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环保养殖模式,因为它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提高水质:生态沟渠和生态净化池可以轻松又有效地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如沉淀、过滤和生物降解,来提升水质。
2. 减少环境影响:通过生态沟渠和生态净化池的处理,能够大大减少养殖尾水中含有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减轻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能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殖成本。
4. 提高养殖效率:生态沟渠和生态净化池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如通过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满足好氧微生物的需要,加速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
5. 促进生态平衡:生态沟渠和生态净化池可以模拟自然水体环境,有利于维持和促进生态平衡,如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增加水体溶解氧。
综上所述,使用生态沟渠和生态净化池可以轻松又有效提高养殖尾水的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节约水资源,提高养殖效率,并促进生态平衡。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