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尾水怎么样处理才能变“绿色”?

2024-11-24 |   作者: 安博体育在线登录

<< Return list

  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21年水产养殖产量接近5400万吨,预计2030年全球水产品消费量将达到1.82亿吨。水产养殖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养殖业不断向规模化和工业化发展,养殖尾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导致近海水域环境严重恶化。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废水排放总量已超过陆源污水排放总量,水产养殖尾水中含有大量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水产养殖尾水的治理受到广泛关注[2]。

  根据2020年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占农业总排放量的6%,污染物以氮和磷为主,主要影响是使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小规模、散户型和大型工厂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在尾水处理工艺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增加了尾水治理推广的难度。

  此外,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和养殖模式呈多样化,尾水的排污系数也不相同,因水处理污染物负荷不同,要因地制宜建设水处理系统。

  随着国家十部委《关于快速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要求在2023年底前出台地方海水养殖尾水排放相关标准。

  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出台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尤其是针对新(改、扩)建要求强制实施,绿色高效养殖已成为水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趋势。

  现有海水养殖尾水技术仍存在处理效能不足、应用场景受限等问题,海水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已成为中国水产业的一大挑战。

  目前,养殖尾水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可概括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个类型。

  物理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沉淀、过滤、分离等物理方法去除不可溶性物质,包括利用各种孔径大小不同的滤材,去除掉养殖尾水中的大颗粒固体物质和部分化学耗氧量。其中,机械过滤和泡沫分离处理技术因效果明显而在工厂化规模养殖的尾水处理中获得广泛应用。

  由于大量的残饵粪便是以大颗粒状、悬浮态存在于水产养殖尾水中,机械过滤能有效去除水中悬浮物,但对可溶性有机物、无机物及总N、P等去除效果有限,是一种十分实用且简便的处理技术[3]。

  物理过滤常用设备(微滤机、泡沫分离器)(图片来源于杭州恒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养殖尾水中的可溶性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去除尾水中的重金属、N、P等元素。

  养殖尾水的化学处理技术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国外很早就将城市尾水处理的化学技术应用到养殖尾水处理中,比如使用硫酸铜、漂白粉等物质处理尾水,虽然这些化学处理技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起到了净化尾水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新污染,甚至产生的废气还会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所以在海水养殖尾水处理过程中,逐渐放弃了这些初级化学处理技术,转而采用新型化学处理技术,其中以臭氧处理技术和紫外辐射消毒法应用最为广泛[4]。

  化学消毒常用设备(紫外消毒、臭氧消毒)(图片来源于杭州恒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等的吸收代谢作用净化处理水产养殖尾水,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养殖尾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等的含量。

  利用物理或者化学手段,将游离的微生物固定在一起,限制其运动空间并保持生物活性,是能反复使用的技术。固定的对象主要是藻类、细菌等,固定化的微生物群具有反应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和细胞流失少等特点,能够高效地去除尾水中有机废物与其他污染物质,提高养殖尾水中废物转化率和降解效率[5]。

  此外,以生态法原理为核心的多生物综合尾水生态处理技术,常用的生态技术有人工湿地、生态浮岛和生态沟渠。具有绿色环保,节能等优势。

  当前,国内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主要是物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三大类。

  在未来发展中,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将会促进与微生物技术结合起来,既有效净化尾水,又能提高尾水再利用率,生成的微生物还能用于饵料、生物燃料、肥料等副产品,实现资源化利用,能够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

  此外,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还可跟代谢工程、发酵工程及生物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养殖尾水处理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减少养殖尾水处理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实现可持续可循环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

  [2] 孙艳辉. 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危害及其技术处理研究[J]. 河南水产,2019,31(3):3-4.

  [5]陈天兄,张日喜,刘建龙,柏宗春,孙建国,倪德纲.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及发展建议[J].水产养殖,2023,44(05):64-67+77.

  科学性审核:刘鹰(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倩(大连海洋大学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策划:刘雅丹(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鹰(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全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