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鱼:富民增收的热产业|共同富裕中国行

2024-12-15 |   作者: 安博体育在线登录

<< Return list

  总台经济之声融媒体活动“共同富裕中国行”(第二季)采访团队日前走进四川喜德县,调研当地的冷水鱼养殖产业。

  在喜德县红莫镇桃源村,一处荒滩上建有多个直径20多米的水泥池,这是喜德正源水产有限公司的养鱼池,里面养着各种冷水鱼。公司创始人邓思红指着鱼池旁边的指示牌,给记者做了“科普”。他说:“凉山这里的一些土著鱼类,像裂腹鱼,这边叫雅鱼。整个裂腹鱼亚科有七十几个种,我目前有九个品种,我准备把这七十几个品种养一大半。”

  养殖冷水鱼和养殖普通淡水鱼有什么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养殖的普通淡水鱼很多都有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有些品种一年就能长2斤以上。而冷水鱼生长则相对较慢,这些冷水鱼三年才能长1斤。正因如此,冷水鱼的经济价值比较好。

  邓思红:像我养的黄河水系的花斑裸鲤,我的商品鱼以它为主,价格最高的时候装车价能到每斤36元。

  邓思红养殖的冷水鱼中,很多种类都是国家级或四川省级保护动物,除了卖商品鱼,一部分鱼苗也会提供给周边单位,用于增殖放流,这是养殖场另一大收入来源。

  邓思红:去年这一块的出售的收益大概应该是600多万元。商品鱼的收入大概也是600多万元。

  这1300万元左右的收入中,邓思红年年都会拿出30万元,分给周边的村集体,以及脱贫户或防返贫监测户。邓思红说:“现在有100户建档立卡脱贫户或者监测户,每户分1200元,已经分了三年了。”

  邓思红的养殖基地有20多名员工,都来自周边村子。30岁的冉龙腾以前开大车拉货赚钱,长年在外奔波。两年前,他来到邓思红的养殖基地,负责开车拉鱼和基地管理,他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

  冉龙腾说:“不出门,钱也能挣,出门打工也不一定可以存这么多钱。像我们发奖金,年底发个两三万块也差不多,平时存一点还是很好的,算起来一个月八九千块钱。”

  在邓思红这位“土专家”的带动下,喜德县城周边出现了一些冷水鱼养殖大户。这个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喜德县特色农业产业,“村集体+养殖大户+土专家”的模式逐渐壮大。喜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燕平和记者说,喜德县正在打造省级水产产业园区。“力争创一个省级园区,模式是政府出资,建成后会增加我们当地的用工量,全部用脱贫户和监测户。园区建成以后,它的分红将覆盖整个红莫镇的脱贫户和监测户。”王燕平说。

  这个园区叫喜德县红莫水产产业园区,就位于邓思红的养殖基地旁边,建成后将由邓思红的公司负责运营。在园区建设现场,一个个圆形的养鱼池已经搭建起来。下一步冷水鱼养多少、怎么养,邓思红已经胸有成竹。

  “这个筒直径是8米,它是锥底的,最深的地方大概是1米8,边上是1米5,这么一个缸养商品鱼有可能可以养到6000斤,就是3吨左右。” 邓思红说。

  产业园建成后,邓思红给周边村集体和村民的分红将从30万元增加到近200万元,让冷水鱼养殖成为富民增收的热产业。

  邓思红表示:“100户建档立卡脱贫户或者监测户每户至少分4000元,也有一定的可能是5000元。剩下的大概还有一百五六十万元资金,因为这一个项目在桃源村,40%左右(分红)留给桃源村。其他的还有8个村,经济条件好的、有产业的村少分一点,剩下的多分一点。”

  在工程车辆的轰鸣声中,喜德县红莫水产产业园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一排排大棚温室已经搭好框架,棚内的养鱼池有的已经蓄水。这些水来自不远处一条叫热水河的小河。为了减轻从河水和地下水中取水的压力,园区专门打造了“鱼菜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邓思红和记者说,河水经过引水渠,首先流入养鱼池。

  邓思红说:“一种原因是河里边的水,还有地下水。我有两口井,要抽一点水作为补充。发洪水的时候,因为这片区域地质结构不是太好,一旦进入泥沙,总系统就会崩溃,那时候可能就用井水来补充。”

  这些养鱼池都有排水口,排出的水会沿着管道流往旁边的蔬菜大棚。让人疑惑的是,每个蔬菜大棚四周都用水泥砌了起来,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大池子,而且里面都布满了拳头大小的石块。

  别人种菜一般都是从地里挑出石块扔掉,这里为什么反而专门拉过来石块,铺在土壤上?

  邓思红:我养鱼的水,鱼粪这么多东西就在水里边,最终把水排到这里边。养分就是它里边的氨、氮、亚盐等。里面看起来是石头,它下面最终全是水,就水培,水位就比石头稍微矮一点。这里边把一些益生菌、微生物培养好以后,最终也是通过这一个石头过滤和净化,流到水沟里边。

  把养鱼产生的废水变成蔬菜容易吸收的水肥,这样的“鱼菜共生”模式既解决了养鱼的废水排放问题,也省去了种菜的施肥浇水环节,鱼养得好、菜长得壮。

  邓思红说:“其实这里边种叶菜类应该比较好,但我以后重点想种小番茄,因为它的价格挺好。包括水培西瓜,我今年去尝了一个,真的挺好。”

  这里的“鱼菜共生”模式还有更厉害的地方,那就应该层层循环下去。每个蔬菜大棚也都有出水口,被大棚蔬菜吸走营养的东西后的水都流到了一个长方形的水泥池子里。

  邓思红和记者说:“所有的水在这里面需要增一次氧、消一次毒,然后又通过管道进入养殖桶里面去了。最终实现养鱼的尾水基本上零排放循环使用,养鱼、种菜绿色循环的这么一个产业。”

  对于这片生态种养基地,邓思红还有更进阶的谋划。他准备在鱼池上方架起铁丝网,种上百香果等藤本水果,再用好周边的资源,农旅结合发展第三产业。

  邓思红透露:“最终我所想形成的就是:下面是鱼,上面番茄、蔬菜,再上面就是百香果,加上我还有100多亩果园,一年365天,有花、有果、有鱼、有虾,不同的季节来有不同的玩法。”

  在喜德县,一说起养殖冷水鱼,邓思红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既是喜德正源水产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又负责运营喜德县红莫现代水产产业园区,是攀西地区数一数二的水产养殖大户,也带动周边乡村上百户脱贫户、防返贫监测户养鱼增加收入。邓思红是怎么走上这条致富路的?这要从22年前说起。2002年,学了8年水产学的邓思红决定在攀枝花和别人合伙养鱼。

  邓思红回忆:“我刚开始到攀枝花和别人合伙养鱼的时候,我父亲把家里面所有的钱全部清点完,1万块钱都没有凑够,给了我9600块钱。然后我又去找其他亲戚借了2万块钱,这样开始去做。”

  2004年,邓思红回到家乡喜德县,开始建设自己的养鱼场。自己单干,什么都能自己说了算,听起来似乎更有施展空间,可实际哪有那么容易。喜德县位于大凉山腹地,本来人口就不多,养鱼场又建在山里,邓思红周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最初的那几年,他有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老式手机里的贪吃蛇小游戏几乎是他打发业余时间的唯一工具。

  邓思红说:“大部分时间就是我一个人在那边,有时候真的几天时间就一个人,找谁去说话?基本上就没什么人说话。而且那时候最恼火的是连个电视机都没有,那时候的手机还不是智能手机,就是彩屏手机,能打的游戏就是贪吃蛇。”

  当然,有些事情远比无聊更让他觉得难以坚持。有段时间,邓思红手里的钱花得干干净净。没有钱,自己挨饿也就算了,鱼吃什么?

  邓思红和记者说:“没钱,饲料买不回来。当时我还种了几亩土地,大米比较多。一口电饭锅,早晨起来煮一锅,吃一碗,剩下的弄点水在里边,捣散以后就喂鱼吃大米饭,这样喂过一个多月。一开始鱼不吃,最后饿得实在不行了,大米饭也吃了。”

  养鱼场刚起步那几年里,邓思红甚至还多次遇到过生命危险。有一回蹚水去收鱼苗,差点被洪水冲走。养鱼场建在河流旁边,一下暴雨,河水水位说涨就涨,让他措手不及。

  邓思红说:“那时候河水也比较大,防洪堤这些设施也不是很好,洪水来了又冲掉一些设施,我半夜三更跑过几次,确实水大了。人先走,场地如果冲了再说,这样跑过几次,一直扛到2010年年底。”

  都说万事开头难,挺过那几年后,邓思红迎来了转机。2010年,养鱼场全年算下来首次有了结余。此后几年,利润一直增长,于是他到处寻找场地,建设新的养殖基地。

  邓思红说:“2014年就开始出去建第一个基地了。2016年又建了一个。2019年又建一个。后面又到这儿来。我之前的老师有一天打电话聊天的时候就说到这个事情,他说你一天这么辛苦这么努力去挣钱,又没看你花钱,你一天到晚挣钱挣了到底干什么?我当时想都没想,下意识就给他回了一句:我挣钱就为了修更大的鱼塘,养更多的鱼。”

  一路走来,种种经历让邓思红对冷水鱼养殖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对市场变化更加从容和淡定。今年,冷水鱼市场整体不算景气,价格下降,已经接近养殖成本线。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鱼的质量,邓思红并没有开发线上销售模式,而是坚持要把鲜活的冷水鱼交到客户手里。邓思红和记者说,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冷水鱼养殖作为一项事业,已经带给了他幸福感。

  邓思红说:“其实我觉得我自己还挺幸福的,我学了这个专业,也在做这个事儿。而且我做了20年了,还没厌烦,还想再做20年。”

  总台经济之声融媒体活动“共同富裕中国行”(第二季)采访团队日前走进四川喜德县,调研当地的冷水鱼养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