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历史深处的惊人洞察:干革命如何获得开天辟地的力量?

2025-02-20 |   作者: 安博体育在线登录

<< Return list

  

毛主席对历史深处的惊人洞察:干革命如何获得开天辟地的力量?

  别的暂且不谈,必须第一先考虑一个现实条件——在这条路线上,要有足够的加油站(或充电桩)。

  为啥呢?因为这是给车辆持续提供动力的保证。一旦车子中途抛锚,那不管咱们再怎么向往远方,也只能是一个没办法实现的愿望。

  假如中国革命也是一次旅程,“起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点”是全国解放、民族独立,那么这条“革命路线”该如何规划呢?

  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革命路上阻力重重,会经历大流血、大冲突,而且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没有力量支持就会“中途抛锚”!

  1921年7月,党在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那么,有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成功的案例呢?

  共产国际要求怎么做呢?这样的一个问题就算问他们一千八百遍,他们也会一千八百遍的回答说“学习苏联经验”,在城市里搞工人运动,因为伟大的“十月革命”就是在俄国中心城市圣彼得堡取得了胜利。

  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城市里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包括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罢工、京汉大罢工等,过程虽然精彩,但都以失败告终。

  共产国际选来选去,选中了,做出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年1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当时毛主席以员的身份加入了,时任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共产国际指令“神圣不可违抗”的情况下,毛主席很早就感到了一丝不对劲——

  带着疑问,他做了大量社会调查,于1925年12月1日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并得出了结论。

  城市工人阶级确实能成为革命力量,但仅靠这个力量还不行,因为人数不多——

  “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约二百万人。中国因经济落后,故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只可惜,这并不是当时党内的主流意见。毛主席孤掌难鸣,没几个人愿意听他的意见,就连时任中央书记的陈独秀都对他进行了驳斥!

  事实会说明一切,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毛主席所料,1927年接连发生了“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七一五事变”,向人举起了屠刀,上万个人头落地,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在城市搞工人运动失败了,与合作搞“大革命”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们遍体鳞伤,党内很多又想起了毛主席当时提出的疑问:共产国际给我们指引的道路,真的是正确的吗?

  中国与苏联的基本国情不同,虽然我们都想通往“”,但苏联是“燃油车”,中国是“新能源车”,获取动力的方法不一样。共产国际带我们走的是一条适合“燃油车”的道路,那里布满了“加油站”,但不适合“新能源车”啊!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布满了“充电桩”的道路才行,那里才能真正获得革命力量!

  从那个时间开始,关于“革命力量在哪里”的问题,就成为了贯穿整个中国革命的一条主线,由此延伸出一个重大课题——

  如果咱们带着“统一战线”的主线去阅读毛主席的著作,一定会明白它到底在讲什么,而不至于陷入细枝末节。同时,关于“统一战线”深层次的智慧,才是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思想宝库!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革命道路蜿蜒曲折,各方言论莫衷一是,但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历史是人谱写的历史,隐藏在各种表象深处的,有且只有一个主导因素——

  “趋利避害”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利益决定了立场,立场决定了行为,因此辨别利害关系是看透一切事物真相的不二法则。

  如果通俗解释“统一战线”,那就是先辨别各方利害关系,再把更多人的利益与自己绑定起来,让慢慢的变多人跟自己是一伙的。因此,它就有了两个必要条件:一,分清敌友;二,始终站在多数一方。

  先说说第一个条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就直奔主题,第一句话就直戳心窝窝——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一个问题是革命的最要紧的麻烦。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缘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受益方会支持革命,是我们的“朋友”;受损方会反对革命,是我们的“敌人”。

  回看第一次国共合作,我们失败的深层次缘由是连“敌友关系”都没搞清楚,错把当作了“朋友”,双方的利益诉求不一致,由此产生的损失是极其沉重的!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准确识别利害关系,以此判断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是一切策略的前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选》第一卷第一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判断“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的思维习惯贯穿了毛主席的一生。

  哪怕到了建国后,毛主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依然准确识别了利害关系,指出中国要提升国际地位,就必须与“第三世界”国家统一战线。

  再说说第二个条件。要想推动革命事业,就必须让动力大于阻力,“朋友”的力量大于“敌人”的力量,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农民,这一群体占中国总人口数90%以上,联合起来形成的革命力量极其巨大!

  那么,如何把这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呢?核心中的核心,便是革命要符合这一庞大群体的根本利益!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小农经济”,农民的单个力量弱小、受压迫最深,辛苦劳作却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他们迫切地需要土地。只要进行“土地革命”,让农民拿到根本利益,那么他们就会有强大的行动力!

  由此,便得出了一个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结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当然,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人群并不能简单的划分为“朋友”和“敌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还说了一类人群,他们既可能是“朋友”,又可能是“敌人”。

  这类人大多属于中间派,革命可能会让他获得更多,也可能连手上仅有的一点东西都失去,因此表现的态度就会患得患失、摇摆不定。

  对于这类对待革命尚不坚定、也并不反对的人群,该怎么应对呢?这是又一个重大话题。

  比如曾经驻守广州的张发奎,虽然当时还未参加革命,但对革命的态度尚且宽松。他曾对革命者恽代英说:“我在广东主政,你们别再骚扰我了。我不会加害你们,赶快离开广东。你们把广东视为革命基地,我们也要在广东实现理想。”

  此时张发奎还能争取过来,可“广州起义”突然爆发了,硬生生的把张发奎推到了对立面,他立即调兵回广州起义,杀得血流成河,起义军牺牲人数达到五六千人。

  在经过了一些挫败之后,党内在“怎么样对待中间派”方面做了总结反思。如果我们看党在各个时期能推行下去的政策,就会发现统战原则一直是“争取大多数,缩小斗争面”。

  “打土豪、分田地”,农民要把土地夺到自己手上,地主是敌人;反观“减租减息”,土地依然归地主,只不过减少了租金、利息,降低了农民负担。

  后者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这时候要一致对外打击日本侵略者,地主是可争取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软弱的和动摇的阶级......他们中间的左翼分子依附于,右翼分子则依附于,其中间派则在国共两党之间采取犹豫和观望的态度。这种情况,使得我们有必要和可能争取其大多数,孤立其少数。”

  “我们对于开明绅士的要求,在抗日时期是赞成抗日,赞成民主(不),赞成减租减息;在现阶段是赞成反美、反蒋,赞成民主(不),赞成土地改革。只要他们可以这样做,我们就应该毫无例外地去团结他们,并且在团结中教育他们。”

  打赢了反动派,建国初期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如何做好这一时期的统战工作呢?毛主席在1950年6月做过《不要四面出击》的指示,重申要争取中间阶层——

  “我们当前总的方针是什么呢?就是肃清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就要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

  “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

  “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

  这里要吐槽一件事,2023年7月8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聚餐时说了一句话——“美国与中国存在分歧,但与中国人民不存在分歧”,这句话迅速上了热搜。

  表面来看,这句话貌似与《毛选》里“争取大多数,孤立其少数”的意思相近,但我只想回复两个字:呸!呸!

  其实这句话不是耶伦原创,毛主席早在1945年的《愚公移山》里就说过要区分美国和美国人民:

  “美国政府要破坏我们,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的政策。但是我们第一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第二要把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相区别。”

  “争取大多数,孤立其少数”的前提是识别立场,但中国和中国人民立场一致,真正要打击的反而是她这种敌对势力。

  不看现实条件,生搬硬套毛主席的原话,是要犯“本本主义”错误的;不识别立场就瞎说一通,就是连“分清敌友”这个最要紧的麻烦都没搞清楚。既是“班门弄斧”,又是“东施效颦”,你说该不该“呸”?

  刚刚说了不要扩大打击面,要争取大多数,但咱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依赖“中间阶层”,失去自主权。

  中间阶层对革命的态度本来就是摇摆不定、患得患失,顺境时能支持革命,可遇到逆境了呢?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描述过他们的状态——

  如果让这一群体领导革命,那稍不留神,还不把我们带到沟里去?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一文中,毛主席就清晰的指出——

  那应该由谁来领导?无产阶级!他们受压迫最深、意志性最坚定,即使遇到再大的逆境、再多的困难也会坚持革命,因此毛主席一针见血的指出——

  啥意思呢?说白了,共产国际认为更强大,而尚且弱小,所以主张放弃自主权,任何行动都要听从的指挥。

  “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

  “的方针是限制我们发展,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是完全不应该的。”

  建国后,毛主席依然坚持这个原则,为外交政策定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基调。

  在“中苏蜜月期”时,毛主席曾向赫鲁晓夫提出“苏联援助中国制造”,结果赫鲁晓夫婉拒了,说苏联有核武器就够了,我当你们的“保护伞”。

  你看,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有多重要?在关键时刻能保命啊,原则底线不能破!

  让我们总结一下,如何既能让革命力量开天辟地,又能让革命力量源源不断、长期稳定?统一战线工作有三个关键——

  哪怕到了当下,我们依然在坚守这个原则。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我国提出了“双循环”——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们,咱干事业跟干革命一样,人生要想得到长足发展,“思想”记心中啊!

  栩然和陶叔的共同创作基地。如果认可我们的文章,请将我们郑重地推荐给你的好友。

  透过历史、人文、科技等视角,提供独到的观点和评论,客观理性,文风有趣,内容扎实,深入浅出,保证让你读得懂,用得上,涨姿势,有启发。

  我们希望以小我的思考,启发大我的共鸣,让大家能在【陶然纪】收获真学知识,真心朋友,真实生活。

  衷心感谢大家一路以来对公众号【陶然纪】的全力支持,也欢迎把咱们的账号分享给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们,我们文章里见~

  微信上写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这里不仅有严谨求实的历史态度,还有一针见血的犀利时评。我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