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深圳市光明区召开农业工作现场会,部署推动光明区现代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当日的现场会也是项目开工会。随着开荒挖掘机的轰鸣声响起,成武金石明湖农业现代农业园项目正式动工。
此次开工的现代农业园占地面积约2200亩,在光明区政府的统筹指导下,相关企业组织实施了系统性的复垦与土地整治工程。通过清除杂草和灌木,恢复土地平整度,有效改善了土地的生态状况。经过持续治理,该区域已逐步恢复生机。
“我们将快速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整改,目前已完成1500亩耕地清表任务,保证按时完成整改,确保耕地应种尽种、不出图斑;我们高标准开展园区规划,建设健康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城市休闲农业等优质项目,助力打造科学城里的都市田园,逐步提升光明区城市环境风貌。”深圳市成武金石农业研发企业负责人贾雷介绍项目情况。
据悉,该农业园未来将规划建设为适宜耕种的现代化农田,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蔬菜种植园区、农业科创中心区、农业研学与科普教育区、高的附加价值作物种植区、高标准农田研发示范区、水塘稻鱼菜共生区七大片区,助力区域农业发展。
以此次开工的农业园为代表,光明区将推行耕地全域优化管理新模式,各部门和相关企业将全力推进8276亩永久基本农田整改和种植,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积极打造科研育种、低空农业、农文旅等特色农业示范项目,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刚开工的成武金石明湖农以此次开工的农业园为代表,光明区将推行耕地全域优化管理新模式业现代农业园还处于启动状态,现场会调研的朗润园光明农业产业园则呈现了改造后比较完善的产业园形态。
朗润园位于光侨路旁,千亩良田规范整齐,农作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肆意生长。放眼望去,景在眼里,人在景中,置身其间,仿若步入一幅绝美的田园油画。企业负责的人介绍,该产业园在去年3月开始建设1800亩高端种植基地,迅速实施系统性复垦和土地整治工程,有效改善了土地的生态状况。
光明区二届三次党代会提出,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田园都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光明。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光明区自然禀赋突出,山水林田湖资源丰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约占全市44%,是深圳市(未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永久基本农田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区。
一直以来,光明区都很重视农业产业。1958年,“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成立,农业和农场便是光明的一大标签。进入行政区时代,光明区同样格外的重视耕地保护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耕地统租统管工作机制,明确各类耕地管护责任,建立承租企业考核机制,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和约束,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和利用;明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路径,2023年在全市率先启动215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于2024年上半年全部完工,2024年587.8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也已基本完成。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光明区也不断提档升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区现有8个市“菜篮子”基地、10家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深农集团的海吉星农产品光明物流园项目是国家商务部改革试点项目、深圳市重点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一期项目覆盖肉类、禽类、蔬菜、冻品等四大品类交易区,未来将打造成为大湾区农产品国际供应链运营中心。
同时,光明区在发展农业的政策、人才、产业基础等多方面都有优势。在产业基础方面,光明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合成生物等相关产业集群,拥有兴旺种业、金新农等农业科研企业,以及深农集团、晨光乳业等大型农业企业,产业基础雄厚,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光明区正在制定出台《深圳市光明区关于促进耕地保护和农业生产的若干措施》,对企业改造种植和申报“菜篮子”基地进行补贴,提升公司种植积极性;探索政府投资建设农业生产设施,企业仅需承担租金,大大降低农业公司制作成本。在人才方面,目前的光明科学城院士汇聚,大咖云集,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颜宁、杨学明等院士,还有120余名全球顶级科学家,50余支院士团队,2600余名高层次人才,为智慧农业、科技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