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9月12日电(记者王承昊、傅双琪)陶渊明宠爱何种菊花?古人为何将中秋与桂花相联络?牡丹又怎么从平平无奇“逆袭”为国色天香?台湾图书馆近来举行“文植彬彬——古人的植感日子”特展,精选展出与植物相关的我国古代典籍,借此回看前史,为台湾民众带来一场古人关于植物诠释的文明巡礼。
刘禹锡的牡丹、苏轼的海棠、纳兰性德眼中的柳……展厅入口处,10余缕从房梁垂下的诗签,马上将观众带入一条穿越古今的诗意走廊。主办方以为,这些古代文人“借物寄情”“托物涵义”的爱情叙事,是古人将植物视为一种“符号”的表现。
展览在展现古人文学创作的特殊成果之外,也经过文本典籍告知观众,文字中的植物也是了解我国古代社会文明样态的重要通道。为此,展览精选收藏与牡丹、海棠、菊、桂、枫有关的古籍精品20种,从阅览植物的视点,介绍古代因植物而产生的日子大小事。
展品跨过各种不一样的文本,从《文选》到《全芳备祖》《本草纲目》等植物辞典,到《酉阳杂俎》《西京杂记》等笔记小说,从莳花技能到社会阶层,从日用饮食到植物经济,让观众全方位环视我国古人的植物国际。
除文字记载外,现场还展有古人对植物的画作。如明代女植物绘师文俶所著的《金石昆虫草木状》,用颜色描绘了千余种植物,具有极端严重研讨价值。又如明代出版家胡正言完结的《十竹斋书画谱》,以木版水印的技法,经过“勾描”“雕版”“套印”等流程,依据水墨浸透原理显现笔触墨韵,以精密仿制植物画作,线条细腻精巧。
现场还建立活动区域,让观众写出或画出自己的植物意象。有人写下了薰衣草前的浪漫往事,有人讲到在窘境前松树带给他的勇气,还有人用“何必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等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境。主办方希望经过多元化的展现方法、情境规划、互动游戏,形塑并强化展览的可读性,让观众尽享常识。
人民日报社概略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协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维护联络咱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