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由捷克(波希米亚)和斯洛伐克两大民族组成,言语上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同属西斯拉夫语支,但存在差异。
言语差异虽非主因,但强化了民族认同的割裂。捷克人历史上受德语文明影响更深,斯洛伐克人则一向处在匈牙利文明圈。
:南斯拉夫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多个民族组成,言语上虽同属南斯拉夫语支,但存在方言差异(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运用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的差异)。
言语文字差异被民族主义者用作身份符号。例如,克罗地亚独立后推广“克罗地亚语纯洁运动”,故意与塞尔维亚语区别。
:南斯拉夫终究割裂为6个国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黑山、波黑)。
:1947年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分为西巴(乌尔都语为主)和东巴(孟加拉语为主)。
:1952年,西巴政府企图将乌尔都语定为仅有官方言语,引发东巴反对(“言语运动”),成为独立导火线。
言语差异与民族主义结合,如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要求言语相等和自治。
:印度独立后,锡克教徒以旁遮普语和文字(古鲁穆奇字母)为旗号,推进树立旁遮普邦(1966年),但未导致国家割裂。
:法语与英语的敌对曾引发屡次独立公投(最近一次1995年,49.42%支撑独立)。
言语文字的差异往往与民族、宗教、经济问题交错,成为身份政治的载体。当言语被用作排挤或同化东西时,或许激化矛盾,但单一言语问题很少直接引发国家割裂。这些事例的共同点是:言语成为民族认同的符号,被政治力量利用以发动别离主义。